本文通过对《玉堂禁经》八法、五势、九用的详细解析,深入揭示了古人笔法与笔势中的秘密,试图为今人书法艺术的晋唐风格寻找正确方法与方向。
一、“八法”
大凡笔法,点画八体,备于“永”字。
八种点画是汉字构成的最小单元,八法对每一点画的形与质进行了规范,形成了八种基本点画笔势。
1、侧不得平其笔。
点。峻斜,高山坠石。腕无常态,衄、锉、按等皆可用。
2、勒不得卧其笔。
横。勒:收紧,如千里阵云状,断而延绵。点画主体行笔腕中,中锋趯锋。但覆势腕前左后右,前趯后拖。
3、弩不得直,直则无力。
竖。这里的弩是对竖画的基本要求,即不得从上到下笔直,需弧曲轻重变化。弩势应如弩劲发、万岁枯藤。主体行笔腕中,趯锋。
4、趯(ti)须【足存】其锋得势而出。
趯。有趯必先踆,蓄势而出;腕右或中,中锋偏锋均可。
趯不是钩,钩不是趯,钩无踆,出钩可长可短,不必蓄力而出,随势而行即可;钩是一种折返曲线运动形式而不是独立点画;折返处可衄、顿、挫和带笔折返换面行出钩。
5、策须背笔,仰而策之。
挑(扛肩横)。策:快捷果断;背笔,推行,与牵引(向笔)相反。仰势扛肩,手腕左倾。可尖出,也可圆断收。主体行笔腕左,可中锋可偏锋,非趯锋。
6、掠须笔锋,左出而利。
长撇。轻捷行笔,出锋锐利。主体行笔腕中或左,中锋行,可趯锋,出锋揭笔。
7、啄须卧笔疾罨。
短撇。入笔后手腕左摇挫换或顿换,行笔少许后中锋出锋或左倒稍行揭笔出,不可入笔即揭笔出锋。用笔的关键是要有左倒罨卧动作,动作暗潜亦可。啄有两层意思:动作敏捷和鸟嘴状。主体行笔腕左,中锋非趯锋。
8、磔須【走历】笔,战行右出。
捺。行笔中几次摇腕战行,然后换面出锋。主体行笔腕中,趯锋。慢出而不必趯锋。
二、“五势”
八法(永字八法)起于隶字之始,后汉崔子玉历钟、王已下,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,墨道最不可遽(ju快速)明,又先达(先贤)八法之外,更相(关注)五势以备(具有)制度(基本规范模式)。
永字八法是八种基本点画笔势,五势则是五种基本点画结构单元的笔势。即八法为独立点画笔势,五势为结构单元笔势。古人根据汉字构造特点与书写规律,抽象出五种基本点画结构的笔势,与八法一起共十三势,是书法笔势系统的基石。
1、五势解析
门 一曰钩裹势,须圆而憿锋,「罔」、「闵」二字用之。
钩:不是点画,是一种曲线线条形态,指回向折返曲线运动。折返钩不可踆,不是趯;出钩可长可短,可叠可带,随势而行。可衄、顿、挫、和带笔折返换面行笔。这里指左下竖脚(或撇或点)折返钩,两边折返皆可。
裹:包裹(动词),围起来可装东西,这里指左、上、右包围圈。由左下顺转到右下,两处基本齐平。
圆:这里指顺向(顺时针)转圈,转动中不能出现折角,右上角弧转而非圆转,线条圆润。
憿锋:指小蹲分快速出锋,没有停顿,没有任何调锋动作,中锋或微偏出锋均可。
释义:
左右上包圈结构,回向折返顺转曲线运动。
从左竖脚(或撇脚或点脚)折返向右上顺向圈行笔作左右围,形成裹包;右下方与左竖脚基本齐平,此为钩裹势。折返钩的起点在大圈的左下,折返线路可虚可实可叠,弧转行笔迅捷,没有驻停,一气呵成,不产生明节点,小蹲分出锋,无趯,可弧转中锋出锋或揭笔出锋,带笔出钩亦可。但不要加入其它任何调锋动作。圆而憿锋,如云中电掣。
此为草书释义,同样适用于真书,但用笔有变:真书中折返于空中,仍为顺向圈,右上角可方可圆,收笔可方可圆可断。
如有内包点画须包裹在圈内,不要出圈。
刀 二曰钩努势,须圆角而趯,「均」、「匀」、「旬」、「勿」字用之。
钩:定义同上。这里指左上撇(竖)脚折返钩,两边折返皆可。
努:同弩,上、右顺向包围,如武人屈臂。
圆角:指右上角为圆转,弧转也可。
趯:指出锋为趯,有趯必先踆锋。
释义:
右包圈结构,回向折返顺转曲线运动。
从左上撇脚(或竖脚或点脚)折返向右顺向圈行笔作右围,形成努包,此为钩努势。折返钩的起点在大圈的左上,其折返线路短,可虚可实可叠。右上方为圆转,弧转亦可,行笔速度适中。以踆锋岀趯,不可弧转或揭笔出锋。筋节刚劲,千钧弓努劲发。
此为草书释义,同样适用于真书。用笔变化同钩裹势。
内包点画不宜深裹而可探出。
、 三曰衮笔势,须按锋上下衄之,「今」、「令」字下点用之(指草书今令下面的点)。
衮:滚动,左右滚摆。
释义:
叠点纵向波结构,上下顺逆(或逆顺)弧曲线运动。
从上而下,左按锋或右衄锋,形成正反半弧交替弧线接续为衮笔势。可实笔滚摆,也可断笔空中滚摆。
〡 四曰抬笔势,紧策之,钟法「上」字用之。
紧:两层意思。与放纵相反,笔锋多方面受力而紧;紧密,指气脉关系。
策:右上背笔仰策,右上扛肩横。
紧策:竖策气脉绵而不断;策画收紧慢行。
释义:
纵横相交结构。纵横直线运动。
竖笔后向上抬笔写横(策)的直线接续为竖笔势。竖与策气脉相连,策画受力而控,不可疾行疾收。上抬可落在竖右或竖左,可接可交。抬笔可实可虚、可连可断。
竖笔后上移写横(直线)与竖笔后向上圈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笔势,前者为抬笔势,后者为钩裹(努)势。
只有竖笔后上抬写横才为竖笔势。竖折不是抬笔势,属于八法点画连接。
一 五曰奋笔势,须险策之,草书「一」、「二」、「三」字用之。
险:与平缓相反。
险策:横画扛肩,横画姿态险异,或勒或策等。
释义:
叠横结构,连横直线运动。
一横或几横至上而下各相显异的直线接续为奋笔势。或千里阵云或古涩遒润或覆仰飞动等等,策、勒、侧均可用。横画自上而下,首尾牵掣,可实可虚、可连可断,气脉相通。
横撇不是奋笔势,属于八法。
2、五势揭秘
1)五势的设计思想
为什么五势从繁纷的点画结构中脱颖而出呢?奥妙何在?先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:
其一,对汉字结构进行抽象归纳
汉字的构成均可用八法表现,但八法过于抽象与局限,不足以满足书法线条千变万化的艺术要求。仔细分析汉字构造发现,那些具有广泛代表性、成字频率高的结构并不多,如果将这些点画结构单元按笔势法度再次抽象转化,便可形成书写便捷、涵盖全面、法度严谨的基本点画结构单元笔势。
其二,人手生理特性与书写笔顺的协同
点画结构单元笔势,首先要考虑人手生理特性与书写笔顺的完美协同。因汉字为方块形,一是包围圈情形较多,都是从左向右顺向圈行笔;二是汉字绝大多数是从上到下接续行笔。这些都是因为手腕的生理运动特性所决定的。
其三,书法线条运动
虽然点画组成的书法线条繁多,但其运动形式只有两类,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,也即使和转。使,纵横牵掣,直线运动;转,钩环盘纡,曲线运动。
据此,古人从书法线条的内因出发,以草书为的实例,精妙地设计出了五势。
2)五势的奥妙
①回钩折返顺向圈曲线运动
汉字构造中包围曲线较多,但包围圈并非真实的顺转不是圈,往往起笔是竖画(或撇或点),古人巧妙地运用回钩顺转的曲线运动慨念,使包围结构的起笔障碍迎刃而解;另外,用裹和努的慨念毫无歧义的区分开两种不同范围的圈形形态。古人的智慧着实让人叹为观止。
回钩从左下折返作顺向圈至右下,形成左右上包围圈。此为钩裹势,圆而憿锋,一气呵成。
回钩从左上折返作努,形成右包围圈。此为钩努势,圆角而趯,筋节遒劲。
钩裹势与钩努势都是回钩折返顺向圈,回钩处无论竖脚、撇脚或点脚皆可,本质上是使与转的接续,只是接续点(回钩)位置不同。左下折返为钩裹势,左上折返为钩势势。此折返钩不是趯,没有踆锋,只能以顿、挫、衄调锋换面。
回钩顺转,运笔简捷顺畅,气脉连属贯通,复杂结构转化成为了简单笔势,这是对书法艺术的重大贡献。
②上下顺逆弧接续曲线运动
汉字书写皆为从上到下,其中不乏有从上而下的左右顺逆半弧接续笔势。此为衮笔势,按锋上下衄之。气韵律动,绵而不断。
③纵横牵掣直线运动
汉字中横画递相层接的直线接续比比皆是,各相显异,首尾牵掣,可实可虚。此为奋笔势,须险策之。或千里阵云或奋笔横飞。
横竖相交的直线接续,通常笔顺为先横后竖,但往往也可先写竖再向上抬笔写横,即抬笔后再由上而下写横。此为抬笔势,紧策之。紧策即气脉不断也。
同为竖后折返,抬笔势为纵横折返,而钩裹(努)势则为纵弧折返,两者笔势完全不同。
3、八法与五势的本质
笔势很难用一段文字准确表达。抽象地讲,笔势是笔锋赋予点画或线条的神情(性情);通俗地讲,笔势是运笔轨迹,包括纸上轨迹和空中轨迹。笔势涵盖了书法线条的笔法、质感、形态、联系等诸多技法与内因。古人从繁纷的点画及点画结构中总结归纳出了八法与五势共十三势,由表及里、由形到质、化繁为简,充分揭示出了书法线条的内在规律,从而对书法线系的运用与表现力进行了全方位地规范。慨念明确,法度严谨,各自独立,涵盖全局,成为笔势系统的基石,是书法宝藏中的瑰宝。
八法是五势的基础,五势是八法的延伸与发展。书法线条健壮于筋骨,妍妙于使转。筋骨展示出骨力与韧性,使转则连属着线系的脉络与气息。这便是十三势的本质。
古人云:金书锦翰,用笔在先。笔法是笔势的技术保障,运用好九用,诸如方圆藏露、收放钝利、曲直重瘦、俯仰向背、筋节骨力等便可笔到而成。
玉堂禁经对五势的解释均以草书为范例,由此可推断,五势应源于草书,将汉字的大量结构简化以五势表现,是草法的主要笔势。但是,五势同样适用于后来的行书真书,只是线条形态发生了变化与调整,其笔势本质未变。真书笔势偏重于八法,气息隐而不断;草书笔势偏重于五势,筋节潜于其中。
王義之在“笔势论”中,从点画、结字和墨法三个方面对笔势进行了论述。这就是说,笔势与结字法、墨法不可分割,相互融合,这才是书法的根本。结字法与墨法古人多有论述,这里罗列几条:正欹险夷、长短宽窄、高低错落、穿叉揖让、呼应顾盼、疏密布白、大小长扁以及干湿浓淡枯涩等等。
十三势是笔势系统的主干,其它笔势皆为八法间的点画连接或者八法异势。笔势是书法的灵魂,无势则不成书,写字矣。
三、九用
八法及五势是点画的取势规则,任一取势的实现必须有正确的笔法作保障。这正是九用要解决的问题。九用即九种用锋技法。
又有用筆腕下起伏之法(九用腕下起伏大,八法腕态稳定),用則有勢,字無常形。
1、九用解析
一曰頓筆,摧鋒驟衄是也,則努法下腳用之。
顿:顿的意思是“触底反弹”,如顿首。这里指用力下蹲后随即回立或称回提笔锋。
摧锋:快速推压笔锋,可微移,但尖锋不前送。
(尖锋前送:在画内将笔锋上提收聚成尖锋并拉至画尾,不是点画行笔,是画尾整理)
骤衄:此处衄为退缩、回衄,即回提收聚笔锋;骤为迅疾。快速回提收聚笔锋。
动作要领:势发而推压笔锋,无位移或微移,嘎然而止,此时尖锋在后而不得前送,快速回提聚笔锋(触底反弹),中途无调锋动作。回提时蹲分减少、也可收尖笔锋。回立后可收笔离纸,也可换面行笔。
顿笔腕下动作主要表现在提按(上下)。
顿笔可形容为疾风骤回而息。
理解掌握顿笔的关键点是:两个连续动作即蹲即起,尖锋不得前送。
应用:横竖收(蹲衄或顿衄收)、所有起笔(竖平头方起)、折返钩、带笔、横折处、画内空抢收(虽未摧锋但为骤衄离纸)等。
效果:方、圆、断随机。
二曰挫筆,挨鋒捷進是也,下三點皆用之。
挫:折,使变向。这里指保持当前蹲分直接变面,不回提(立)笔锋。
挨锋:相邻锋面。
捷进:无调锋动作,直接以当前锋面换面行笔。
动作要领:
挫笔只能发生在蹲的基础之上,大致分为六种:
①蹲摆挫(也称蹲立锉)。摆动必有支点,利用纸面磨擦力及笔锋弹力,回顶立起整个蹲面,以此蹲面为支撑面向某一方向摆锋。摆锋时手腕动作不要大,锋面角可有可无,可方可圆。如左竖起。
②蹲推挫。以一蹲分蹲住当前锋面仰势推行少许,然后手腕向另一侧摇腕换面中锋行笔。锋面角可有可无。如以大蹲分蹲住推行而不变腕,而为偏锋行笔,点画厚重。
③蹲扭挫。保持当前蹲分整体扭转该蹲面,改变锋面朝向而换面到相邻锋面。方笔。
④蹲转挫。分弧转或圆转,圆转可理解为弧长为零的弧转,都是行笔中的渐变换面,伴有裹锋绞转(介于中锋偏锋之间,可称准中锋)。圆笔。
⑤蹲摇锉。在当前蹲面摇腕自然换面,一蹲而进,无需加入其它调锋动作。锋面角可有可无,可方可圆。如横起。
挫笔换面往往由偏到正并伴有微捻。有一面换,有时需几次挨面换才能换面到位。
挫笔腕下动作主要表现在手腕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。
挫笔可形容为劲风转巷。
理解掌握挫笔的关键点是:不聚锋,不位移,直接由当前蹲面换面到相邻锋面行笔。
应用:所有起笔,横折,横钩,反捺收,左或右点方笔,折返钩、带笔、圆笔雁尾(磔)、弧弯钩(蹲摇中锋出锋,无踆钩,实为竖撇出锋,并非钩)等。最常用。
效果:线条姿态、明暗节点多变,方圆皆可。
三曰馭鋒,直撞是也;有點連物則名暗築,「目」、「其」是也。
驭:驭马,以加鞭后马的迅猛前冲比喻入笔力度重速度快。
直撞:入笔如打夯下撞。
动作要领:笔锋从某一方向发势直撞入纸,入笔的藏露方圆随机,主要侧重于入笔力度大,入笔动作快,与蹲锋缓节动作正好相反。重快入笔后通常微驻锉笔行。驭锋可任意方向入纸,藏露方圆随机。
驭锋腕下动作主要表现在腕左或腕右。
驭锋可形容为飓风天降。
理解掌握驭锋的关键点是:入笔时要重力、快速。
应用:起笔,入笔。
效果:点画起笔墨浓钢劲。
四曰蹲鋒,緩毫蹲節,輕重有準是也,「一」、「乙」等用之。
蹲锋:下压笔锋,蹲分随提按变化而变化,上提自然收聚笔锋,下压则铺锋,所谓一分二分三分笔是也。
缓毫蹲节:控制力度下蹲,可微移。如尖锋慢入等。
动作要领:
起笔时尖锋缓慢入纸,行笔中笔锋因弹性可铺可聚,压中有擎,擎中有压,控制提按力度实现所需蹲分。蹲锋可任意方向入纸。
蹲锋仅指缓毫下蹲这个动作,下蹲时锋端可有微移,但不是点画主体行笔。
蹲锋与顿笔不同之处在于:蹲锋缓,顿笔骤;蹲锋至某蹲分后可任意行笔,但点画主体行笔已不是蹲锋。
蹲锋的腕下动作主要表现在腕左进行时或腕右进行时。
蹲锋可形容为和风吹过。
理解掌握蹲锋的关键点是:蹲锋是缓笔下压,下压中可微移,然后保持某蹲分行笔(或换面)。
应用:露锋藏锋起笔、入笔、屋漏痕行笔等。起行收接皆用。
效果:用在起笔时为露锋入笔,可任意方向入纸,蹲住可形成前的或后锋面角,方圆取决于蹲后调锋换面动作。
五曰【足存】鋒,駐筆下衄是也;夫有趯者,必先【足存】之,「刀」、「﹝橫勾﹞」是也。
踆:可理解好鞋后跟状。有趯必先踆,但踆不一定都要出趯。
驻笔:结束该点画主体行进,准备在当前蹲分范围内(画尾)做下衄动作。主体画尾通常略有变向,以利下衄。
下衄:相对回衄而言。提锋于画尾尾沿向下微行整理画尾,不是点画主体行笔。有两种下衄:提锋降分下衄及收尖笔锋下衄两种。
动作要领:
因下衄有两种方法,踆锋也因此分两种情形:
其一,驻笔,在当前锋面直接向下微移或提锋降分向下微移,锋端在后不送前,以锋顶补缺或成后跟状;
其二,驻笔,在画尾远侧提笔聚锋沿尾沿以尖锋向下行,尖锋送到位置根据情况而定,可,可伸出也内缩。
下衄时的腕态与画尾方向有关,但起伏不大,通常正管回中。
由上述其二情形可见,踆锋可用于横、竖尖收。
下衄可轻可重,可长可短,可伸可缩,可偏左偏右。
下衄必降分,是否收尖根据情况而定;下衄锋端必前送,但前送位置无规定。
踆锋后大都是挫笔换面行笔。因有两种下衄,踆锋后的换面出钩至少有三种情形:
①提锋不收尖,向下微送,再回锋或回锋向上挤顶,然后换向出钩,视当时情况可中锋出钩或者可偏锋出钩,。如:常规钩、旗展钩、弧弯钩、左伸钩(智永)。
②提锋不收尖,向下微送但不回锋,保持下衄锋面,压住锋顶扭转,边扭转边提出锋,此为圆转钩(魏碑)。
③收尖笔锋下衄,尖锋前送到底(或过底或不到底均可),然后反向蹲锋,锋端掉头,以此蹲面出钩或向上挤顶后出钩。可用于常规钩、旗展钩等。
踆锋的腕下动作主要表现在提按。
踆锋可形容为劲风欲住而转向渐息。
注:颜体竖钩出现的大缺口是一次挫笔换向行笔,是点画主体的一部分,所以不是下衄。
理解掌握踆锋的关键点是:锋端前送以便于后续换面。多用于收和接。
应用:
踆锋下衄不是点画主体行笔,在画尾调整笔端位置并整理画尾,为换面作准备。有趯必先踆,但踆锋不一定都要出趯,踆还有其它功用,如收笔。
竖钩(左右向)、玉钩(弧弯钩)、左伸钩、横钩、横尾上下带笔、反引撇、戈钩、鹅钩、横折处(踆后蹲推扭挫)、竖和撇起笔(类似挤顶动作)等。踆锋也常用于横、竖尖收或随机收,可圆可方,也可称之为衄收(类似回衄整理画尾)。
效果:下衄动作不同,则出趯(或其它点画)姿态千变万化。可方可圆。
六曰衄鋒,住鋒暗挼是也;烈火用之。
衄:退缩、回缩。此处为揉搓之意。
住锋:保持当前蹲分,主体点画停止行笔。(注意住锋与驻笔的区别)。
暗:悄悄地,指动作小。
挼:揉搓或小圈。
动作要领:在当前蹲面内揉搓笔锋,是画内揉搓,主体点画无行进,可按可提可回可收,用以调整笔锋、整理点画。
衄锋的腕下动作主要表现在提按。
衄锋可形容为回风打转。
注: 衄是衄折、退缩之意,调锋动作,主要包三个含意:画内动作、降分或收尖笔锋、整理点画形态。衄锋偏重揉搓,摧锋骤衄为回衄,下衄为进衄,都不是主体点画行笔。
理解掌握衄锋的关键点是:在揉搓中理顺笔锋,多用于接和收。
应用:调顺笔毫以利中锋行笔,可补足点画缺口,以成方圆。多用于接和收。单点、合点,横收(蹲衄收或顿衄收)等。
效果:点画饱满遒劲。
七曰趯鋒,緊御澀進,如錐畫石是也。
紧御:勒紧而不放纵,指正管或略推,笔毫劲著纸面。
澀进:增大纸面阻力移动笔毫。
动作要领:正管、中锋、涩进,可以略倾管推行,但不可大幅倾管推行。笔锋紧贴纸面,增大锋毫与纸面磨擦力,涩进跳动,如锥画石,不得偃管而拖。
趯锋必为中锋,但中锋并不一定是趯锋,如中锋拖行不是趯锋。趯锋必为正管(腕中),但正管不一定是趯锋,如掠。
与蹲锋一样,不要把趯锋当作行笔,都只是用锋动作。趯锋生成的线条通常为骨线。绞转裹锋不是趯锋(注:绞转裹锋是指笔锋绞而聚)。
趯锋的腕下动作主要表现在腕中。
趯锋可以理解为寒风阵阵。
理解掌握趯锋的关键点是:趯锋并非指蹲面的大小,而是指对笔锋施加动力的方向大小,特指正管、中锋、慢行、涩进,不得卧管拖行。
应用:用于任何点画行笔。长横、戈势、弧转、圆角(潜趯)等。
效果:跳动刚劲,如锥画石。如勒法:断而延绵,如千里阵云。
八曰按鋒,囊鋒虛闊,章草磔法用之。
囊锋虚阔:囊锋即笔肚,指手腕左按扩宽原蹲面,似乎展开锋囊的样子,与揭相对。与蹲锋不同,腕右腕左均可蹲压。而按锋仅指腕左蹲压,蹲压力度也需轻重有节,且无位移。
动作要领:行笔到某处稍驻,在该蹲面基础上,手腕由中或右向左摇腕继续按压笔锋而不动,不位移不提聚,是否形成锋面角根据情况而定,然后保持该蹲面摇腕换面行笔。
按锋的腕下动作主要表现在腕左。
按锋可形容为劲风歇脚。
理解掌握按锋的关键点是:按锋特指行笔中在某蹲分时的一次左按且按住不动的蹲锋。
应用:按锋是为了整理完善点画姿态,如波势,点画饱满。按锋时可能会出现按锋角,可方可圆。磔尾、雁尾等。
效果:点画饱满,可方可圆。
九曰揭筆,側鋒平發。「人」、「天」腳是也,如鳥爪形。
侧锋:一是侧管,向右倾管;二是偏锋。
平发:向右倾管,以当前锋面偏锋顺势离纸出锋,不可刻意变向出锋。方笔。
动作要领:手腕由中或左向右转为揭(揭开的意思)。行笔到某处(通常是画尾),保持蹲面稍驻向右倾管,“原地原面”揭起笔锋,自然以偏锋迅捷出锋。其间无回立、聚锋等任何其它调锋动作,右摇到底,偏锋出锋。
揭笔腕下动作主要表现在腕右。
揭笔可形容为劲风折向而去。
注:右摇腕顺时针弧行,中锋提行离纸为左揭腕出锋,不是揭笔,属于行笔,并非调锋;右揭腕同理。
理解掌握揭笔的关键点是:一是仅指右摇腕出锋(与按相对);二是偏锋势势平出。
应用:撇尾、无踆钩等。撇尾(包括重蹲揭出)、弧弯钩(实质上不是钩,无踆不为钩,实为竖撇重蹲偏锋揭出),此外,隶钩多为左揭腕弧钩。
效果:出锋爽利,方笔。
2、九用总结:
1)九用分类
①换面动作:
顿笔、挫笔和揭笔3用均以“笔”命名,指没有调锋动作,直接在当前锋面状态下换面。
●顿笔:立锋换面。可用于起、收、接。
●挫笔:挨锋换面。可用于起、收、接。
●揭笔:揭锋换面。仅用于左收出锋。
②调锋动作:
驭、蹲、踆、衄、按和趯共六用,以“锋”命名,均为调锋动作。只有驭锋仅为入笔用锋。
2)顿、挫、踆三者的差别
顿笔:锋端不前送,回立聚锋(或降分)。
挫笔:直接由当前锋面换面行笔,没有聚锋;但可立起当前整体蹲面换面行笔。
踆锋:降分或聚锋于画内下行,锋端可前送。
3)九用运用中的几个要点
①尖锋位置与笔锋状态
尖锋在后与尖锋前送是运用九用的基本认知,要时刻明了运笔过程中任何位置的笔锋状态。
无论中锋偏锋,锋端永远在行笔方向之后,是否前送锋端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。任何时候锋毫不得散杂无序。
笔锋回立分蹲面立和聚锋(收尖)立两种。
②腕下动作
腕下动作共4种:左(中归于左)、右、提、按,九用中每用都有相应的腕下动作,如果改变了腕下动作,可能就换用了,这与个人习惯、风格以及当时的手腕状态有关。
③用活九用
同一点画可以用不同的九用技法,从而使书法线条多姿多彩,如横可勒可策。多数情况调锋需要几用相继运用才能完成,如顿衄、顿锉。运用中要特别把握好力度与速度,即所谓潜趯(yue)、潜按、暗衄、暗筑、捷挫、微著等。
④关于用锋名称
从古至今,用锋名称繁多,定义模糊,其实都可归于九用。九用是笔法的核心,任何其它调锋名称只是九用的细化或是九用的别称。
⑤关于藏露方圆
九用并未谈及藏露方圆等,这是因为它们都不是用锋技法,而是运用九用后的点画效果。
四、九用与十三势的关系
九用与十三势的关系,也就是笔法与笔势的关系。九用是笔法,是调锋技法,是线条(或点画)中某一位点的调锋动作;而十三势则是笔势,是具有笔势的线条的行笔动作。笔势是线,九用是线中的点。九用服务于笔势,为笔势提供用笔技法保障。九用与笔势融为一体,不可分割。
评价书法作品的三个重点要素是:笔势(笔法墨法蕴含其中)、结字和章法。其中笔势是书法艺术的根基,再好的结字与章法,没有严谨的笔势法度则不成其为书法,只是写字而已。
五、腕法
腕法的内容很多,这里只谈其中的重点,左右摇腕。
1、摇腕问题的提出
运笔时左右摇腕,古今对此论述甚少,可能是书法密传而遗失。提出并重视摇腕的原因在于,同一点画形态,腕左腕右都能表现出来。问题出来了,这种表现有无差异?哪种正确?有无内在规律?本人经过长达两年的琢磨,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秘密。
2、摇腕基本原则
腕左腕右的基本原则是以有利于中锋行笔为导向,即中锋有利原则。顺向正管牵引向行(并非拖行,亦可拖行),锋端顺后,最有利于形成中锋行笔。由于手腕转动的生理限制,随意摇腕推行极易产生不该出现的偏锋,手腕受限变腕必须遵循中锋导向定律。
3、摇腕的重要性
手腕受限、调锋换面、弧变行笔等都会发生手腕起伏或者行笔发力的向背变化。既然变腕无处不在,就必须理解并掌握正确的摇腕方法才能保证正确的笔势。尤其草书,不遵循腕法定律,必然偏锋横飞,笔势混乱。所谓偏锋生妍是指有法取偏,有意取偏,没有法度的偏锋败笔也。
4、关于背笔
毛笔通常是施加牵引力而行笔,腕态与行笔方向相向,此为向力而行,即向笔。但有时需施加推力而行,腕态与行笔方向相背,此为背力而行,即背笔。八法中“策”为背笔,手腕左倾,属于手腕受限而背笔,由偏拉中。由此可以推广,由下而上的行笔都需背笔。此外,还有一类调锋背笔,多用于产生锋面角的起笔和折笔。
5、十三势及九用中的腕法
十三势及九用虽未明述腕法,但腕下起伏的基本规则已隐藏其中。
6、运腕歌
运腕歌
正管向笔常规行,
腕变导向中锋引。
八体腕态是基准,
九用起伏有对应。
调锋莫忘先调腕,
来而有往腕方灵。
左逆右顺需随势,
腕限则可逆势行。
同处向背形貌似,
中锋有利总统领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一站式配资服务机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